教育部新近出臺文件,鼓勵高校建立彈性學分制,確保學生能夠有正規渠道申請休學創業。休學創業一時成為熱議焦點——有人認為此舉符合世界潮流,有助于培養下一個喬布斯;有人則稱大學生術業未精,匆忙創業弊大于利。
依我看來,彈性學分制和休學正規化的制度,最大意義不在于鼓勵創業,而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讓大學生磨煉自己的能力。
有人認為大學生在學校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課本知識,社會經驗可在畢業后積累——這樣的說法已不適合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。企業越來越缺乏耐心去從零培養白紙一般的大學畢業生。如果一名大學生在畢業時已經有了獨立運作一個項目的經驗,無論這個項目是做App、開淘寶網店還是開家教公司,他在求職時就更有可能爭取到優質的工作機會。
三年前的我,選擇休學的部分原因就基于此。三年后,我仍然覺得這是我做過最好的決定之一。
我們當時休學做“小題大作”項目,主要做了三件事情:開發產品,談客戶,做營銷。
這三件事情培養了不同方面的能力:
開發互聯網產品需要確定產品方向,通過訪談和測試了解用戶需求;談客戶則要求出色的溝通能力,并且我們當時面對的客戶是比我們年長一倍的企業品牌總監;做網絡營銷則需要熟悉微博、微信這樣的社交平臺,了解平臺信息傳播的特性,最大程度擴大傳播半徑。
這樣的學習機會不要說在學校,即使進入社會工作之后也不一定有。在一個企業里,初出茅廬的新人通常只會負責非常具體的一件事情,而休學創業能夠提供的是統籌全局的項目經驗。我相信休學期間我學到的東西,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后才會逐步用上。
只要能善用時間提升自我,休學的一年時間是否用在創業上,其實也不重要。
休學對大學生的好處不少,那么學校該怎么做呢?
我認為,對于學生休學,學校的首要職責不在于鼓勵或反對,而是讓休學申請過程簡單易行,不要給下定決心的學生添麻煩。休學應該是一個純粹的個人決策,學校對休學決定給予最大程度的尊重即可。
當然學校也不宜過多提倡,畢竟休學創業“九死一生”,學校如過多宣傳,容易給學生不切實際的幻想,以為休學創業最酷最時髦。不過,學校應該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休學項目選擇。如在香港,學校職業發展中心為學生提供一年的全職實習資源,就很常見。
對于不想創業但渴望積累工作經驗的學生來說,休學實習一年也是非常珍貴的鍛煉機會,一年之后回到學校,學生普遍會對自己的職業目標有更加明確的認識。
來源:創業網